《最强大脑》观后感5篇

更新时间:2024-01-28 13:23:23
《最强大脑》观后感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强大脑》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强大脑》观后感1

看到优酷的小标题,就知道这期开始撕了。其实是有点犹豫着要不要看的,感觉看完又会要吐槽,可能会影响心情……但还是忍不住的点进去了。

第一个项目:海底总动员-陈泽麒。一看到是个12岁小孩子,就有点小激动,觉得肯定会挺好玩的。再看到他喜欢柯南,和他上来的装扮,真的想说比日版真人版里的柯南萌帅太多了有木有。这次的挑战项目,不得不说难度真的很大。之前类似的挑战出现过很多了,但这一次的干扰和不可控性是最大的。在挑战时,小孩看起来有些紧张,必须三个都找对,确实会让人有些紧张。看到他在挑战过程中的一些表情和一些失误,真的是会觉得比较惋惜吧。看得出挑战失败的结果,小孩还是有被打击到的。但是我并不觉得这对他有什么不好,也许孩子需要的就是历练,无论是能力上的还是心理上的。我相信,失败不会将他打倒,而是给予他更足的动力和更明确的方向去努力,去向自己的所爱前进。最后还想说,他第一条找出来就真的已经很厉害了。

第二个项目:盲填立体数独-潘梓祺。第二段选手介绍片出来的时候,我真的是没有憋住。上一个柯南迷,这又来个福尔摩斯迷,现在最强大脑是要被推理迷霸占了吗?看来中国推理迷的群体在增加啊。对于一个推理迷和一个数独迷,我得说节目组真的是越来越变态了……我想数独里的最难点都被他们给用上了,盲填,立体。这个立体数独没办法简单的转变成2D数独,因为他有转折面,2D时在平面关联一样,但3D时并非都是如此,推理起来就会更加混乱,所以他还是必须以3D的方式去记忆和推理。他整理的时间很快,可以看出他脑中成像和逻辑分析都是很迅速和明确的。而且请来数独专家很有必要,更专业的解答容易帮助观众理清复杂的逻辑关系。数独是越到后面越难,尤其是盲填。他一路下来,出错很少,反应也很及时,很冷静,真的很厉害。又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出现了,战区队长都开始抢队员了,哈哈~

第三个项目:光点美人-苏清波。首先想提一下,我也好喜欢蜗牛这首歌,很励志很感人。但是其实每次上来这种很感人的故事和经历,就感觉会是一场争辩爆发的契机。嘉宾们都是感性的,当然,刀刀魏也是,但刀刀魏又必须把持理性的评价标准,当感性碰上理性,就容易有火花。所以,如果挑战者实至名归,就是锦上添花的好结局,如果失败,必是引起硝烟的导火索。他的项目规则出来后,我首先想到的是第二季里胡庆文的广场迷踪。说真的,我并不觉得这个比那个难,所以让我觉得有点悬。陶子现在提问越来越有水准了,说的太对了,如果不加头顶光点判断,我想这个难度根本不及当时的广场迷踪。但是我还是觉得这一次的人数有些少了,给难度降了分啊……其实在观察的过程中,除了记忆,也可以逐渐分析出六位美女的细微差异。看正面光点立体感还是很强的,反而还能少一些干扰,所以正面的难度的确不大,而且他还要了两分钟的准备时间。数量本来就不多的情况下,我不得不说难度分只会更低。之后的头顶光点挑战,难度的确提升了不少,但是不得不说,数量还是太少。五套舞蹈动作的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的,难点在于分辨成员间的差异,但成员只有六位,不足以震撼。

说到小四。小四前面还是很正常的,直到我后面看到苏清波的故事后,有感动的同时就也有担忧了……下面说说我关于这场“撕”战的看法。

首先,小四提到刀刀魏的修养问题。说真的,从态度上来看,小四会不会太认真了点,有点过了,刀刀魏明显是一句玩笑话。可以看得出刀刀魏每次辩论时都是用比较轻松的语气在解释和回应,不急不躁,因为他相信自己的专业。但即便如此,刀刀魏在发现小四认真的听进去了他的那句玩笑话后,便立刻做出了道歉。而小四的那个态度,请问,这就是你所谓的修养吗?其次,说到小四的疑问上,我真的只能说,这确实是专业和业余的差异。小四的确很认真很努力,但真的很业余。他说的第一点,人的假想。每一个作家的想象力都不差,但你不应该把那种虚幻的能力硬套到选手身上,因为他是现实中的一个人,而不是你笔下的一个人物。刀刀魏都已经详细的解释过了科学性的研究成果,我不太清楚小四是没明白刀刀魏的专业解释还是,根本就不想去了解不赞同自己观点的人的,理性的说服。再到他说的第二点,光点。这不仅仅是动不动的问题好吗。首先,之前的是有一万点,请问这次有几个?而且这个是连贯性的,连接起来是人体的线条,那甚至都不是在看点,线条,又有几条啊?

最强对手的那个日本小女孩,确实是重头戏啊。现在都还没出来心算的挑战者,我不知道是节目组准备像之前一样单独选拔,还是,我国确实没有心算高手来报名?

希望能尽早出现心算高手来捍卫祖国的荣誉。

《最强大脑》观后感2

《最强大脑》是我之前一直听说但是也一直没有看的节目,昨天心血来潮地一口气看了这一季的最后三集国际赛,这是一场智力超群的大学霸们的群英荟萃,主持人蒋昌建是复旦大学的博士、副教授、耶鲁大学的博士后,评审有美国科学院院士罗伯特·戴西蒙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拿过世界记忆大师冠军的王峰队长,选手们也自然都是各个名校的大学霸。

我对于这些超人类学神的脑力佩服地五体投地,也从中看到了中欧美日的教育文化方面的一些差异。学霸们除了天生智力方面比较高之外,心理素质也要过硬的,包括备战前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迎战则需要勇气、魄力、抗压能力、意志力、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志气。

中国的学霸们是自小接受中国残酷的应试教育,训练有素,在最后对战日本的最后一轮火线对决充分体现,双方都是提前五天拿到题目,中国的选手通过整个团队合作找到了最佳解题思路,然后交给内部赛决出的优胜者杨英豪上场执行,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也算是团队的胜利。中国的高考模式其实相似,是在已有先人总结题目规律的基础上再不断地重复训练达到通过最终竞技的目的。说到学业之外的乐趣,中国的学霸却比美欧日的学霸少了很多。美欧日小孩很小就发现自己的乐趣,并且得到家人的支持,比如策略游戏、高空秋千、数学、舞蹈、魔术等,而中国的小孩说自己的兴趣是打游戏、斗地主,丰富的业余爱好是自己前进的动力,有时候会启发自己的学习、创造,所以如果考察逻辑推理、计算力、记忆力之外的创造力,我认为中国方面是比不过的,好在现在的80后90后家长们也都开始重视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了。有点讽刺的是杨英豪首战出场的时候作为年仅14岁就脑力超群的初中生,被罗伯特和施一公追捧争抢他去麻省理工学院和西湖大学就读,小英豪想也没想说自己将来想去麻省理工计算机专业就读,施一公教授尴尬地自己解围劝小英豪年纪尚小、大有可为、不要早早定下自己的专业方向。中国大学教育的技能化、职业化培训在这里就不说了,反正对于我等脑力不好只求糊口的普通人而言是没有什么影响的,耽误的是那些可以成为科学家的天才们。

从这个节目我也看到了学习、竞赛、知识不仅仅是为了争名夺利,这也是人生的一项乐趣 ……此处隐藏3779个字……徘徊,按理说,他输掉了这次挑战。但是,他觉得梦想的道路还没有决出胜负,只要坚持下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于是,他坚持了18天,终于完美的展现了维港的全貌,在时间上虽然输给了这场挑战,可是他坚持了下来,以惊人的毅力和超乎寻常的绘画天赋向世人展现了一个20几岁的年轻小伙的那份执着,那份感动,他就是中国的最强大脑。

他的精彩表现,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所有人都觉得,他就是今天的最强大脑。是的,最强大脑需要的不仅仅是超人的大脑,更需要对梦想的执着和持之以恒的信念,辛哲的那份自信,那份勇敢,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天赋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垄断性条件,关键是有没有那份对梦想不懈的追求。辛哲见证了一个奇迹,相信会有更多的奇迹进入大家的视线。

我突发奇想地觉得,古有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今有辛哲的《维港全貌复原》,这让我觉得,高手在民间,人们能够通过绘画的笔触,真实完美的展现一个巧夺天工般地景象,细致入微的将一栋栋楼房,乃至一个个广告牌,画的那么生动和谐,这不就是一种绝美嘛,这种美,应当是值得永久性保存的。

虽然,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摄影技术已经能将我们身处的环境拍的唯美浪漫,好像置身于仙境一般,可是机器代替不了人工,绘画出来的生活,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是真切自然的心声,使观赏的人无形中与作者之间产生了精神和思想上的共鸣,这难道不是绝妙的意境嘛。培根说,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展现的,他还说,自然的美才是最高的美。

如果画家笔下的美记录了最真实的生活面貌,他通过精心的刻画,尽量还原了自己力所能及的记忆,那么这样所展现出来的画面,一定不枉为一部佳作。而通过荧屏展现的相片,虽说光鲜亮丽,让人视觉上为之一振,可是来得太容易,好像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不具有感情。毕竟,绘画也有上千年的历史,早期的汉字,也就是甲骨文不就是绘画的一种体现吗?

看了辛哲的这个故事,让我感触良多,让我觉得兴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应当受别人的影响,只要自己不忘初心,坚持着那份心底的执着,那么,你离梦想也就不远。绘画着实能让自己更加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用绘画的表达方式,去展现心灵的那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辛哲虽然没有继续登上最强大脑的舞台,但他执着的精神感动了我,让我想到了鲁迅的那段话“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最强大脑》观后感5

我原来很少看周末档的综艺节目,一是觉得看这种节目纯属浪费时间,二是认为很多综艺节目里充斥着各种黑幕、各种造假、各种炒作,不值得为之耗费脑细胞。但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对这种“薯片快餐”节目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仅仅去年我就追看了《奔跑吧兄弟》、《中国好歌曲》、《百万粉丝》、《最强大脑》等多个综艺节目,这其中江苏卫视选拔脑力天才的《最强大脑》引发了我的巨大好奇心,不仅每期都看而且还利用周末两天时间把以前的所有期节目都追看了一遍。这个节目给我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看节目时我时而瞠目结舌,时而惊叹不已;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欢欣鼓舞,它让我了解了我们的大脑有无限的可能性。其实,这个节目就是一个发现脑力天才的过程,真不敢相信有记忆力如此之好的人。对于我来说节目中出来挑战各种高难度项目的人只能称为“神人”,如果说我作为一个记忆力不怎么好的人的烦恼就是好多事情记不住,很多东西忘得快,那么这些记忆力好的人也有烦恼,那就是记住的东西想忘也忘不掉。正如节目主持人所说,人是不能刻意去忘记一样东西的。

其实喜欢这个节目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节目本身的科学元素很吸引人。我相信所有人在儿时都会有过长大以后当个科学家的愿望,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愿望逐渐遥远,也许我们曾抱怨这是应试教育的恶果,或者安慰自己没有那个天赋。看了连续两季的《最强大脑》,我发现很多脑的能力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不论是魔方达人还是二维码超人,无论是数学天才还是听声辨物达人,所有的选手都有一个几乎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有着优于常人的记忆能力,这就是天赋。一开始我一直认为这些人之所以能挑战这些高难度项目仅仅是有着超乎常人的脑力,但后来我逐渐发现他们还有第二个共同点那就是后天的努力和勤奋,很多选手在节目中之所以能够展现令人叹为观止的脑力,基础是长年累月的不断练习和反复学习,勤奋是他们一致的标签。一开始我还只是认为自己和他们的区别是与生俱来的天赋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他们的勤奋是我与他们最大的差距。

我喜欢这个节目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一个人,蒋昌建。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他作为这个节目的主持人时我很惊讶,很难想象一个央视的特约时事评论员能够来主持这样一档综艺节目。蒋昌建应该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偶像,自从1993年在电视上看到他凭借独特的个人语言魅力和犀利幽默的辩论技巧拿下第一届狮城辩论赛的最佳辩手后,我就将他作为人生偶像来看待,也因为他而喜欢上了辩论赛,加入大学辩论队的时候我的格言就是“做一个蒋昌建式的最佳辩手”。因为对主持人的喜爱所以让我加强了对这个节目的兴趣,在节目中蒋昌建向观众展示了他强大的语言表述能力,特别是在他说出节目的口号“你的天赋就是人类的财富!”“今天,让科学流行起来!”时总是让人感觉心里为之一振,备受鼓舞。同时他在节目中对选手的关怀与呵护则让我看到了另外一面的他,一个温情脉脉的蒋昌建让人觉得更为敬佩,每当选手们挑战成功时他都是第一个激动上前与选手击掌或拥抱的人,当选手们挑战失败时他也是第一个安慰鼓励的人,这个节目也因为他而增色不少。

《最强大脑》节目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影响的选手是周玮,他自小因为得病,被诊断为中度脑残,学校不收,孩子嘲笑,从来都是低头生活的。但是却表现出非凡的数学天才,算术完全是我们没法想象的,甚至计算器都计算不出来的开根方,算次方,完全靠心算。其中一道题目,连数学教授都做不出来,可是他却做出来了!这不是后天的,完全的天生的天赋!看了很感动!我们曾经都嘲笑过那些人,我们是不是应该为我们曾经的这些行为感到惭愧,也许很多人的天才就是因为我们这些小小的嘲笑而被埋没!在我们的学生中,很多家长认为自己孩子脑子不好,其实只是个借口,这些孩子只是习惯不好而已,这比起周玮来说幸运多了,只要稍微训练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了放弃,总认为训练的过程太辛苦,可是如果我们没有放弃,是不是也许又是另外一个天才的诞生呢?以前看挑战吉尼斯纪录之类的节目,已然觉得这世界有很多能人,但那个很大一部分都是后天能练出来的。而《最强大脑》这个节目让我看到了另一群超能的人,周玮让我彻底相信了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再看看班里的所谓的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吧,他们也许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的门还没有打开,但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为他们的打开另一扇窗呢?

在当前这个娱乐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太多的娱乐节目只是为了赚取观众的眼球而已,不论是唱歌跳舞,还是各类综艺真人秀其实都是在消费观众的业余生活而已,注定不会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太过深刻的印象,只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最强大脑》这种节目则是寓教于乐的好典型,既具备观赏性又兼具科学性和教育性,值得一看,值得推荐!

《《最强大脑》观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