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观后感(精选24篇)

更新时间:2023-12-30 21:15:22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24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狗十三》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狗十三》观后感 篇1

有人说,这部电影里面,包含了所有青春的痛点。父母离异,家庭重组,隔代教育,中国式家长……

李玩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有了新的家庭,母亲在影片里没有出现过。很容易就能看出,虽然爷爷奶奶对她很好,总是“碎女子”的袒护她,但是她的生活是孤独的。

年迈的爷奶不懂凤凰台有什么好看的,不懂李玩给狗取名“爱因斯坦”是为何,不懂李玩为什么不能喝牛奶。

就像李玩也不懂奶奶为什么从不出门一样,这是年龄的代沟,也是隔代教育的弊端。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不把李玩接到一起生活。看完之后知道了,因为这个父亲足够自私。他为了不让自己内疚,自私的认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把李玩送走,理所当然为她不会接受自己的后妈和弟弟。

然而他却从未想过,李玩真正想要的只是他的陪伴,家的温暖,不是像狗一样说送走就送走。

  《狗十三》观后感 篇2

电影里有一幕场景是,李玩站在高放的自行车上,喊到:“高放,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在李玩心中,弄丢狗不愿意承认错误的爷爷不是大人,随便带回只狗让李玩相认的后妈不是大人,跟着其他人指鹿为马的奶奶不是大人,说话不算数的爸爸更不是大人。

大人的世界,李玩不懂。李玩简单的世界,大人也不懂。

第一只爱因斯坦弄丢后,她找狗是因为想要尽够自己的努力。她并不是一定要找回爱因斯坦,她只是要为这个生命负责,大人们不懂。

弟弟出生后,大人们觉得她会伤心,瞒了她两年。两年后,被随意带到一个溜冰场,父亲指着一个小男孩告诉她,这是你弟弟,为什么要隐瞒,李玩不懂。

在大人的世界里,李玩总是那个不懂事的丫头。李玩天真的相信,在平行的世界里,大人这些错误终究会被纠正。

  《狗十三》观后感 篇3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谋杀的正是孩子的天真。当13岁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来纠正错误时,遭到的只是父亲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顿打,她懂了。

当一直对楼上养鸟深信不疑的李玩,半夜看到这个学鸟叫的人被五花大绑送上精神病医院的车,她懂了。

当因为拿了物理奖,央求父亲带她去找第二只爱因斯坦,到收养所却被告知爱因斯坦已经绝食自尽,她懂了。

如果成长注定要伴着千疮万孔,那么她只能妥协。假装看懂了大人的世界,假装自己已经长大。

所以有了李玩路上遇到第一只爱因斯坦的那声“对不起,认错了”。

所以有了李玩大口吃下的那盆狗肉。

还隐隐作痛的青春告诉她,她必须得学会习惯,学会麻木。毕竟,以后这样的事情多着呢。也许有一天,李玩也会选择遗忘,遗忘这反抗不得的青春。

到底是青春的痛点太低,还是大人的世界我们不懂?

假如可以,大人的世界,我宁愿选择永远不懂。

  《狗十三》观后感 篇4

这是一部讲述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自小父母离异的李玩被爸爸寄养在爷爷家,跟爷爷奶奶长大。爸爸为了李玩能够进入一个好的高中强制给爱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语组,这招致李玩的不满。为了缓解紧张的父女关系,爸爸送了一条狗。李玩开始对小狗厌恶,然后同情,接受,照顾,喜欢,最后依赖,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托与要好朋友。

狗丢了,家人弄了一条一模一样的狗来糊弄李玩,令李玩怒不可遏。爷爷因为小狗被李玩推倒,摔断了腿,多年不出门的奶奶因为寻找李玩迷了路,爸爸为此大动肝火,李玩在丢狗的委屈中知道自己的任性妄为给亲人带来的伤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知道狗可能找不回来了。于是开始接受这个现实,丢狗让李玩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不仅仅只围绕自己转,个人感受固然重要,他人的感受亦是十分重要,亦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积极学习,积极生活。

经过努力,李玩英语考了第一,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欢天喜地地以为爸爸会奖励自己为自己庆祝一下。爸爸明知电影本周不上映却还要表面欢喜地带李玩去,实际上只是无法开口而编造一个谎言骗李玩去参加儿子的一周岁生日。宴会上,看着爸爸忘情地给弟弟唱生日歌庆生,李玩懂事地拍着手庆祝,迎合地笑着,笑容里带着羡慕,努力而尴尬地笑着,笑里带着对爱的渴望,笑容渐渐消失,退出人群独坐到沙发上。考了好成绩本来今天是主角的,无缘无故杀出一个素未谋面的弟弟,抢走了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时刻,自己还要为他庆祝生日。凭什么,为什么,自己想要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强制去做,自己拼命努力懂事只是为了得到本应属于自己的东西却求而不得。我就是不高兴,不开心了,我不愿陪笑了,我想一个人静静。这里是李玩的第二次成长,自己的喜怒哀乐不应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幸福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玩得了省物理竞赛一等奖之后很淡定,没有跟周围的人说。

李玩陪新弟弟玩,弟弟不小心哭。公园想陪弟弟玩,却被后妈制止。李玩明白无论她对弟弟再好后妈都不会在内心认可他,她想对弟弟好,是自己想对弟弟好,并不是为了讨好后妈。陪酒,吃狗肉,做这些不愿做的事都是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最后一次成长,是关于遇见的狗是否是爱因斯坦,其实这只狗是不是爱因斯坦对李玩来说已经不重要了,她已经长大了,已经会照顾自己了,已经学会了如何被爱以及如何去爱人。

片尾李玩的哭泣,我想要表达的是成长过程中积累的委屈的宣泄,宣泄狗丢了,被大人欺骗,接受弟弟,敬酒,吃狗肉这些种种无能为力但必须接受的事情所积累的委屈。成长是痛苦的,成长意味着我们要接受一些我们看不惯接受不了还改变不了的事情。李玩的故事就是这么一个过程,看不惯看不惯的东西,不接受不能接受的东西,力所能及地去改变这些事情。

我坚信李玩会有一个美好幸福的人生,因为她懂。

  《狗十三》观后感 篇5

看了很多的电影,令人沉思的,让人感动的,烧脑的,以及迷惘的,还有那种像是理解了什么,却又仿佛什么又没有捕捉到。狗十三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只是唏嘘感叹。虽然是很早之前的电影,但是其中老电影般的画质,画外音的老旧质感,手持微晃的镜头,都是让我深陷其中,就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小女孩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背景稍显复杂但并没有脱离生活,甚至于目前生活中也能寻找到李玩的影子,真实到这不是电影这就是生活。顺序的故事发展,带出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在这些场景中显现着那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我们知道怎么回事,但就世俗的观点和做法,我们越来越偏离正确的方向,哪怕明知道那是错的。导演把那些矛盾和常见的场景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不做任何评判,却把世俗的俗和脏赤裸裸的放在你的面前。

有些情节还是有迹可循的,比如明明是大人犯的错,最后却是孩子在道歉,明明是大人不让喝酒,最后却大人让你喝的最多,明明答应你 ……此处隐藏15115个字……

狗十三这部电影,不会像可乐那样刺激你的感官,他更像是一口烈酒,看似如白水一般无味,实则让你内心汹涌。

影片的主题是一个小女孩“成长”的故事,13岁的李玩正值青春叛逆期,父母离异,爸爸再婚,爸爸和新妈妈生了个儿子,但不敢告诉李玩,而是弥补性的给住在爷爷奶奶家的李玩送了一条狗,李玩给它取名“爱因斯坦”,影片通过她对这条狗态度的转变来反映她在成长过程中的改变,是周围人一次次的“教导”使的她更加“懂事”,最终成为一个传统中国式的听话的孩子,顺利的长大,也不再开口说话。

“这是为了你好”“你也该长大了”“你怎么还不懂事啊”这些语句熟悉吧?好像再是别人家的小孩也曾或多或少的听过类似的话吧,这一句句的“为了你好”曾多少次让我们把委屈吞咽下肚,这是大多数中国家庭教育的病:他们从来不会真正了解我们的想法,只是一味的把我们推向他们希望我们走的路。

在影片中李玩逐渐接受了“爱因斯坦”这个家人,却在某个平淡的一天。爱因斯坦陪爷爷出去买菜走丢了,李玩发疯般的找狗,爸爸完全不能理解李玩因为一条狗闹的家里鸡犬不宁,所以他采取了暴力这个最原始的方法来镇压李玩的“无理取闹”,而家里人也为了平息这场闹剧送了另一条“爱因斯坦”来敷衍她。李玩选择妥协,她开始接纳这个世界对她的打磨。

“总会有下一次的”,第一个爱因斯坦丢了,第二个爱因斯坦死了,最后一个爱因斯坦“长大成人”了。影片的最后李玩面无表情吃下第一口狗肉和在街上偶遇爱因斯坦没有相认却站在街角泣不成声,她嚼碎自我,咽下尊严,吞掉过往,这就是父母眼中的长大吧,她吃下狗肉的时候妥协的如此彻底,仿佛在那个深夜她声嘶力竭的喊着“爱因斯坦”以及满大街密密麻麻的寻狗启事都只是一个梦,成长过程中总有很多是我们不明白但又必须学会的事情,这种被迫懂事和妥协让人心疼。

也许对于有些人来说,生活如同影片中所说的:我们一生都在等父母说一句“对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们说“谢谢”。最终,谁也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

  《狗十三》观后感 篇22

花了六元钱在腾讯上看了部电影《狗十三》开始以为是写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实际是一个13岁女孩养了条狗,后来狗丢了,一家人就帮忙寻狗,没找到就买了条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坚持要找到原来的狗狗,说狗可以换,与狗的感情是换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亲恼火骂一顿女儿,觉得女儿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这样,这就是原来的那条狗,只能这样。骂完还跟女儿道歉说自己过分了,请求女儿原谅。还说揍她是为她好,将来小孩长大就明白了。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爸爸和继母生了个弟弟,故意隐瞒她,有一次英语考试全年级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开心的时候,爸爸说奖励她带她看天文展览,兴致勃勃跑过去,爸爸却记错了时间还有一周才开,借机带她去认识并参加弟弟的两周岁生日会,整个场面很热闹唯独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经常来爷爷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宠着惯着,拿着衣服叉谁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脑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却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凶。有一次弟弟又来打狗狗,被咬伤,继母要爸爸立刻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儿再三恳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疯了似的满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无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处正合适。

  《狗十三》观后感 篇23

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鸣的电影。女主角“陈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从小让爷爷奶奶带大,身边很少有人关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电视。

女主角“陈玩”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缩影。父母给了她充足的物质生活,却很少耐心地对待过她的感受。“陈玩”最喜欢的小狗丢了,一家人面面相觑,却连找都没帮她找;“陈玩”父亲为了和领导喝酒,耽误了陪“陈玩”去看天文展的时间,结果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没看成;“陈玩”父亲为了在领导面前有面子,让不会喝酒的女儿给领导敬酒······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式家长的作风,他们只管你吃饱穿暖,不管你心里是开心还是委屈,而且还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陈玩“最后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么让爸妈开心,可是她自己却开心不起来了,因为她失去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最后当她看见自己最喜欢的狗“爱因斯坦”时,她不想去触碰了,因为她的心里再也不是敢于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够委屈求全的“大人”。

“陈玩”所谓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讨好型人格“,这并非真的长大了。当我们自己的真实感受不被人重视时,我们就会把真实感受隐藏起来,转换成让别人能接纳的态度来面对别人,这样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烦了别人,却委屈了自己的真实需求。不敢对别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这就是”讨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长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过程,我们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让我们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陈玩”的讨好型人格,但是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自己。我们应该在意识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后努力去纠正,学会照顾自己的感受,学会向别人提合理的要求,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大人”。

  《狗十三》观后感 篇24

夜里回到家,弟弟发来信息说,看看《狗十三》吧,何止是孩子的问题,教育的问题,他说在电影里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独。

于是我就在今夜看了这部电影。靠在床头看了这部电影,整个人沉浸在电影里。

很多人会把《狗十三》归结为教育的问题。青春期的女孩李玩,父母离异,爸爸再婚后又有了一个儿子。李玩叛逆,为了一只狗让家里鸡犬不宁。整个故事情节一点不狗血,很真实,一直到最后李玩爸爸开着车泪流满面的时候我才开始流泪。

生活里谁容易?生活里谁不孤独?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都有别人进不去的地方。生而为人,总要有责任要肩负,总要忙着应酬,总要心里流着泪脸上挂着笑的去面对这个世界。

无法评判李玩和爸爸,还有戏份并不多的后妈。谁心里没有委屈?

我喜欢李玩,我知道这是一个有分寸的女孩子。看过很多叛逆的女孩,离家出走喝酒,跳舞,伤害自己,和男人接吻,甚至更出格。李玩自始至终很有分寸,在最后一次离家,喜欢李玩的男生陪着她,李玩痛哭的时候,喜欢她的男生想要吻她,李玩果断拒绝并说:“我不需要这样的安慰。”那一刻,我特别想为李玩点赞,想为编剧点赞。我觉得这种信息的传递最好。少男少女的爱情(感情)就应该是简单的,纯洁的,干净的。电影就应该

传递给孩子们这样的信息,喜欢也好,爱也罢,守护比肢体接触更重要!无论如何孤独,李玩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长大!

我同情李玩的爸爸。没有人想要离婚,走进婚姻之初的时候所有人奔的是白头偕老。生活里会有什么改变,会再遇到谁无法预料。第一次婚姻的失败,女儿的叛逆,老来的子的喜悦,酸甜苦辣也就只能自己品尝了。

有人说李玩并不够叛逆,其实她也在一直向成人的世界妥协。有吧,整部电影里有多处我们不想面对的成人世界的虚伪与无聊,可是它太真实了,我们不是如此吗?酒桌上推杯换盏的阳奉阴违,有钱人在自己家人面前的众星拱月……谁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狗十三》,一部看过之后越发孤独的电影。

《《狗十三》观后感(精选2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