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简介

更新时间:2023-12-30 21:17:49
孙中山简介

  【篇1: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他是一位在海峡两岸都受到敬重的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钟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2015年11月8日,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决定2016年举办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

  【篇2: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开拓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重的遗产。

  【篇3: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简介,孙中山如何死的?

  时间:2014-08-09职责修改:中国历史故事网点击:次

  孙中山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祖籍广东省东莞县上沙村,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属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是中国近代公认的三大伟人之一。

  生平年表

  投身民主革命

  1879年(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他的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理解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理解。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

  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

  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构成。

  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

  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即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戊戌变法以后,因日本友好人士的活动,孙中山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曾商谈过合作难题,但因改良派坚持保皇、反对革命,合作未能实现。

  1904年孙中山在日本、檀香山、越南、暹罗(即泰国)、美国等地对华侨及留学生宣传革命,1905年在比、德、法等国的留学生中建立了革命团体,在此期间也与国内的革命团体和革命志士建立了联系。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建立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户外的发展。孙中山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我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方法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

  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个性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推翻封建帝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用心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发奋并未取得成果。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

  1913年3月,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再度流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期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

  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归纳,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理解共产国际帮忙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孙中山于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19年的五四户外,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户外。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难题。

  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援助转而期望联俄。

  1919年8月,孙中山委派胡汉民、朱执信、廖仲恺等人在上海创办《建设》杂志,大力宣传民主革命理论。10月,宣布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1920年8月,孙中山指示驻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了桂系军阀。11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举护法旗帜。

  1921年5月,在广州就任十分国会推举的十分大总统,之后出师广西,消灭了桂系军阀陆荣廷的势力,准备以两广为根据地北伐。

  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再赴上海。此后,孙中山理解了苏俄的帮忙,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3年初驱逐陈炯明后,孙中山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并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问苏联,邀请苏联政治和军事顾问到广州帮忙中国革命。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透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陷于极为困难的境地,他决心理解共产国际的帮忙,欢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以个人身分加入中国国民党。

  1923年1月,与苏联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奠定了联俄政策的基础,随即派廖仲恺赴日与越飞谈判。

  1923年1月,表示服从孙中山的滇、桂军队将陈炯明逐出广州,2月,孙中山从上海回到广州重建陆海军大本营,以大元帅名义统率各军,综理政务。与此同时,逐步加紧改组中国国民党的准备工作。8月,派出以蒋介石为首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到苏联考察政治、党务和军事。10月,聘请苏联派来的鲍罗廷为顾问,之后,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等组成新的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筹备国民党的改组工作。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了大会。大会透过新的党纲、党章,在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选出中央领导机构。在大会透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充实了反帝、反封建的资料。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事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长州岛创立陆军军官学校,为建立革命军队打下基础。

  中国革命的旗帜

  孙中山早期曾发奋争取日、英、法、美等国援助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但均无所获。他在斗争中认识到,要争取中国独立富强就务必发奋推翻帝国主义。晚年,他同帝国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3年12月,帝国主义各国因广东革命政府截留粤海关关余和要求收回海关主权,集中大批军舰到广州河应对孙中山进行恫吓。孙中山在关余事件中态度果断坚决,迫使帝国主义各国在1924年5月应允照付广东政府应得的关余。

  1924年10月,孙中山镇压了广州商团发动的武装叛乱。

  1924年10月,奉系军阀的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孙中山理解邀请,并提出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作为解决时局的办法。

  11月,离广州北上,先抵上海,再绕道日本赴天津。

  12月底,扶病到达北京。

  1925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

  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归纳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务必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的号召。

  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篇4: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原名孙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名逸仙。

  中国伟大的革命家。1866年(同治五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名孙文,字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故号中山。他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急剧变化的时期。外患日重,人民在苦难深渊中挣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但人民的反抗斗争没有止息。孙中山自幼参加农业劳动,最喜欢听太平天国革命的故事。;这使他对中国农民有较深刻的了解,也使他看到了人民的反抗精神,认清了清朝统治者的狰狞面目。12岁时,他投奔了在檀香山经营农业的哥哥孙眉,此后又在香港、广州等地读书,受到了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教育。他十分景仰华盛顿、林肯等人,更感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产生了"改良祖国,拯救国群之愿"。他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十分关心政治难题,并"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他与同学陈少白、尤列、杨鹤龄等人经常一齐纵论时政,称颂太平天国革命,被人称为"四大寇",他也自许为"洪秀全第二"。

  1892年7月,他以优异的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在广州、澳门等地以行医为职业。由于他医术高超,前来求医的的人很多。但他认为"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便决定"借医术为人世之媒",联络有志改造中国的志土仁人。1894年夏,他受当时蓬勃兴起的维新思潮的影响,抱着一线期望来到天津,上书李鸿章,要求"仿行西法,以筹自强"。期望统治阶级上层实行一些改良措施,以西方资产阶级国家为楷模,采用先进科学技术以发展工农业生产。但他的上书遭到冷遇。此时,适值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军队的惨败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深深地刺激着每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期望依靠统治阶级上层人物进行改良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孙中山更感到了一种历史的职责。

  1894年10月,孙中山再次远渡重洋,到檀香山联络华侨,宣传革命思想。经过多方联络发动,孙中山于同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兴中会成立会议上,透过了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他在章程中指出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险恶处境,并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作为人会誓词。第一次向中国人民提出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1895年1月,孙中山回到香港,继续联络同志,于2月21日建立了兴中会总部。尽管兴中会还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还带有狭隘的地域性,但它的成立毕竟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兴中会一成立,便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组织兵操队,进行军事训练。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举国一片反对之声。孙中山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时机,便与陆皓东等策划起义。他们决定利用重阳节回乡群众来省城扫墓的机会举行起义。但由于走漏了风声,清政府派兵封闭了革命机关,搜捕起义人员,起义还未正式发动就失败了。陆皓东壮烈牺牲,孙中山流亡海外。

  孙中山在1925年3月12日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归纳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务必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发奋”的号召,期望他的革命主张和革命主义能够得到实现。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期望中苏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取得胜利。孙中山还诚挚地请宋庆龄代他到苏联访问,以实现他的遗愿。孙中山的遗嘱显示了他的爱国反帝和坚持三大政策的伟大革命精神。

《孙中山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